南京教育优质资源达95.8%,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9.5张,累计新开工建设保障房约63.7万套,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52张……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在教育民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新促发展,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专题发布会:民生发展看南京。

教育民生
让南京市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2014-2018年,全市共新增托管学校102所,新开办名校分校67所,其中保障房片区9所;名校兼并弱校25所;新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办学联合体23个。加上传统名校,全市优质资源覆盖率已达95.8%。
通过鼓励名校办分校、推进名校组团集群发展、实施名校兼并弱校、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探索名校托管弱校、发挥名校连续孵化效应等方式,推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放大,让南京市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让幼儿有园上、上得起、上好园
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解决“有园上”问题。六年来,通过新改扩建新增幼儿园370多所,新增幼儿学位9.5万个,实现了每1万常住人口配建幼儿园不少于1所幼儿园的规划目标。
实施“幼儿园普惠工程”,解决“上得起”问题。六年来,全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近400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学位占比从2011年的54%提高到78%。
实施“幼儿园提优工程”,解决“上好园”问题。六年来,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300多所、新增优质园学位超过8万个,就读幼儿比例达88%,比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弹性离校”急百姓所急
放学后,孩子去哪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2013年南京在全市30多所小学开展“弹性离校”试点,为学生提供放学后免费延时托管服务。
2017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将小学“弹性离校”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在全市小学普遍推行。2019年3月,南京在全市启动“弹性离校2.0版”试点,在延时托管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并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小学普遍实施。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和财政投入为主,学校、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学生资助体系。2013-2018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超过21.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超过3.1亿元。
养老服务
让老年人生活养老无忧愁
建制度,强领导
相继出台多个养老服务相关文件,为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专门成立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25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参与。
有阵地,有保障
市规划资源与民政等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和配建标准。每年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市对区高质量发展考核。
政府兜底保障
公办养老机构全额兜底保障特困老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居家养老的城乡特困老人、低保及低保边缘户等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护等服务。
推行公办民营
采取“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探索“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模式。
释放社会动能
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为契机,培育和发展专业服务类养老组织入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服务。
创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同时,南京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探索建立全市统一、权威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低龄存储时间,年老可兑换服务;成立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全面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政策指导、质量监督;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复制”到家庭,满足老人“养老不离家”愿望的同时,有效节约养老机构的床位空间和运营成本;逐步形成“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两类机构签协议”等医养结合模式;对由家属长期照护的重度失能老人,政府每年购买养老机构服务,为老人提供15天的免费照护,让家属得到适当“喘息”。

住房保障
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
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实施了三轮棚户区改造计划,共完成改造房屋面积约2800万平方米,原本居住在危旧房和城中村的15.67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出棚进楼”。
2008-2010年,主城区重点危旧房改造基本完成。2011-2015年,将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范围扩大到新五区。2016年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城郊结合部,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改造1283万平方米,安置5.8万户。
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
南京市自2002年开始谋划保障房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新开工建设保障房6438万平方米,约63.7万套;已竣工5049万平方米,约49.9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有效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棚户区改造家庭、征收安置家庭、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提供了实物保障。
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强化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建设,加大公租房货币化补贴力度,不断提高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截至目前,累计近70万户家庭通过各种保障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至2018年底,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超过了23%,位于全省前列。
人才安居工作创新发展
2017年开始,我市以解决人才居住困难、建设人才宜居环境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吸引了大批人才来宁就业创业。截至目前,人才安居政策覆盖面已达到12.8万人(含新就业大学生租赁补贴)。出台了《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安居住房政策保障体系。
卫生健康
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至2018年底,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801个,增长近50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5万张,增长近100倍,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4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床位6.52张,有医师3.74人、注册护士4.53人。
70年来,南京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结合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需求,我市医疗资源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集聚到均衡发展;全市建成1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6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组建全科团队920个,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开设了80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形成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通过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打造了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南京卫生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发展,人员结构日趋合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南京拥有各类医师超过3万名,注册护士3.8万人;拥有国家杰青3名、长江学者1名;在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中,共有省医学杰出人才5名,重点人才28名,青年人才130名,打造创新团队15个。共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2个,市级重点专科270个。
筑牢了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
近年来,南京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组建了一支平战结合、反应迅速、能打胜仗的应急防控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疫情。南京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卫生应急救援水平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健康福祉
南京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努力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的健康获得感。居民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9/10万降到9.25/10万,下降了71%;婴儿死亡率从超过40‰降为3.2‰,下降了超过九成。
在南京市,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等12类疫苗,并从2018年起,市委市政府将水痘疫苗也纳入免疫规划。为促进母乳喂养,近三年,市政府累计建成母婴室超过500所。建成12320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南京都市圈129家医院可供预约,2018年,12320卫生热线提供各类服务总量超过97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在对外交流中彰显担当
近年来,南京市先后承担了第27期援桑给巴尔、第13期援马耳他医疗任务,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援桑医疗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表彰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队员被评为“感动南京”2018年度人物。2018年,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南京中国传统医学中心揭牌成立,成为南京在“一带一路”国家乃至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医疗交流合作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