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记者 肖凡 通讯员 严翔 陈新平) 14日一早,在鼓楼区宁海路街道颐和路社区赤壁路15号院内,几名工人拿着电镐、撬棍、锤子,走向一栋老旧院落旁开“拆”。这栋建筑是《南京市违法建设联合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后,我市拆除限制转移登记后的首例违法建筑。
施工现场,工人们先后切断水电气,整理搬运屋内物品后,又爬上屋顶,依次拆除砖瓦、吊顶、木梁,清运废弃材料,最后是拆除四周围墙。拆除现场没有“抗议声”,房主王先生反而颇为配合,站在院内看着施工进度。他说:“拆了违建就可以继续房产交易,拿到房产证了,我当然支持。”
原来,这栋房屋靠近四周围墙的空间,有着数余平方米违建,被原屋主改建为阳台、储物间、卫生间等。去年,经过房产交易,现房主王先生得到了该房屋的使用权。但过了数月,一直等不来房产证,王先生急坏了,遂多方打探原因。
随后,王先生获知,市房地产市场交易中心依据去年初颁布的《南京市违法建设联合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对该栋存在违法建设的房屋采取联合监管措施,措施明确指出,两年内限制办理房产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禁止土地市场交易。随后,市信用办将违法建设行为主体的行政决定信息,也纳入了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房主可能面临“失信危机”。赤壁路15号院内的这处房屋,正是《办法》实施以来,我市第一批被限制转移登记的违法主体,因此被依法“冻结”交易。
得知新规的王先生,立即来到街道城管执法中队,主动申请“拆除违建”。宁海路街道待院落燃气管道改道施工后,于14日对该房屋实施拆除。街道城管执法中队队长谢玮介绍,限制转移登记的目的,旨在更快速、便捷、精准地拆除违法建设。拆除后,相关部门将第一时间解除联合监管措施,也就是“解冻”房产交易。
违法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和顽症,也是群众诉求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鼓楼区持续开展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聚焦七类违法建设治理重点展开行动,有了政策支撑,违建整治更有效了。市房产和城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办法》颁布前,众多法律专家和业内人士积极参与磋商支招,新规的实施,是我市进一步加强违法建设长效治理,维护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严肃性,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法治新模式。